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福建:农产品出得来 城市配送下得去

    农产品“出得来”、城市配送“下得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福建省物流供应链干线运输网络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农产品运销“第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发展有何思路?中国交通新闻网邀请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雷文忠畅谈农村物流、城市配送高质量发展之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为物流供应链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福建省物流供应链干线运输网络已经基本成熟的情况下,破解农产品运销“第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发展瓶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通物流供应链全链条,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福建省相继出台冷藏运输工具补助等扶持政策,建设“多站合一,一站多能”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培育华威菜多多、新华旭城市电动货车等新型企业,但不少企业和群众反映,农产品“出不来”、城市配送“下不去”、首末两端配送成本高等问题依然突出。

    市场尚未成熟 配送成本较高

    目前,福建省农村物流发展存在共性问题,包括市场主体尚未成熟,农村物流和城市配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市场份额少、竞争力不足的问题;首末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和城区均缺乏统一的物流集散点布局规划,与更高一级物流网络的衔接考虑不够,很多物流企业到农村或城乡接合部设置营业网点,点散、面广,无法形成集约效应;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低下,现有的农村物流和城市配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物联网、EDI、自动拣货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福建省还存在城市配送难,成本高的问题。首先,运输成本高,据调研,占全程运输距离不到5%左右的城市配送,成本已经占到运输总成本的25%—40%。其次是通行难,目前福建省内很多城市都不允许货车进市区,只允许持有通行证的车辆在规定时间和区域通行,且通行证数量极少,如国美电器在全福州仅有2张通行证。此外,城市配送还存在停靠难的问题。市区没有专门供货车装卸货物的停靠点或车位,配送车辆无法停车卸货,经常要停到较远的车场再逐件搬运,或者采取停车卸货几分钟,开车转一圈回到同一地点继续卸货的方式来完成一次配送,甚至违规停车。

    此外,福建省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配送成本高。农村运输成本高,农村货物分散、道路通行难,难以集中运输,即使只有一单货物,也要一辆车配送,运输成本甚至比货物本身价值都高。同时,物流损耗率高,福建省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较大,在物流中的损耗大概要占25%—30%,发达国家一般是5%,美国仅为1%—2%。

    缺乏统筹规划 创新理念薄弱

    上述问题产生的共性原因,是缺乏统筹规划,福建省各级政府缺乏前瞻性的物流用地规划,在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未充分考虑物流发展需要,预留物流用地;城乡配送基础设施规划缺乏“一盘棋”思路,各节点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且功能单一。同时,政府支持不够到位,未能在企业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有效整合资源等方面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国内外物流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力度不够。此外,企业创新理念薄弱。福建省物流企业对发展物流新模式认识不足,新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

    城市配送发展的问题,是由于行业管理缺乏合理性。现行的大城市物流管理中把货车作为城市交通拥堵源之一进行管控,导致“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证难求”的问题长期存在,政府部门想通过“堵”的方式从根源解决交通问题,未充分考虑疏堵结合。同时,缺乏统一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目前未明确可以进入市区配送的车辆标准,企业改用面包车或微型车属违规行为,被发现则需被扣分和罚款。配送车辆停靠缺乏制度保障也是城市配送发展问题的原因之一,配送车辆需要一定时间完成装卸货作业,即需要设置专门供货车装卸货的停靠点或车位,或者在停靠时间上给予适当放宽。

    城乡经济二元化下的小农经济体制导致农村物流发展瓶颈。需求主体散导致了农村物流发展难题,农作物市场多是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小生产、大市场”的特点。据统计,全省涉农企业有7.8万家,而80%以上是作坊式,零星的小规模物流企业无法应对群体庞大却分散的物流需求主体。冷链流通率低也导致了农村物流发展难题,目前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综合流通率仅为2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动物性食品的冷链流通率达100%,果蔬冷链流通率达90%以上,生鲜和冷加工食品的综合冷链流通率达到95%以上。

    加大优质供给 优化网络布局

    努力破解“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难题,要持续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内涵,以农村公路运营好为重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真正让农产品“出得来”、城市配送“下得去”。

    破解“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难题,要规划引领,基础优先,加大优质物流设施供给。在统筹规划方面,城乡规划要充分考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物流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实现“多规合一”。促进物流项目与产业基地、交通枢纽融合互动发展,将公共物流基础技术指标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预留物流用地发展空间。

    同时,升级“站”的功能,大力发展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等网点设施。整合客货运、冷库、村淘、农产品监测等功能,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能”。各地结合农产品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集中储运和配送中心。加大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扶持力度,鼓励货运枢纽站场升级转型,强化集货、分拣、储存、理货、加工、送货、信息处理等一体化服务功能,服务城市配送发展。

    破解“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难题,还要顺畅“线”的衔接,加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配送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推进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鼓励福建省大中型货运企业开通农村货运班线,探索开通农超对接、产销对接物流线路。鼓励城市共同配送,每个地市引导2—3家骨干配送企业,建立配送联盟,共享物流资源,统一作业标准和流程,实行城区配送线路网格化管理,集中配送。

    此外,完善“网”的布局,优化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公共及专业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城市三级配送网络建设。促进福建省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与全国交通运输信息采集并网运行,积极构建客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采集前端、综合运输服务末端,将优质运输服务向下延伸、加密网络、遍布镇村。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创建便捷通行环境才能打通物流供应链全链条。包括放宽城市配送车辆通行限制,研究制定城市配送车辆标识管理办法、通行便利政策及城市货的运营服务规范。取消城区通行证管理制度,用环保标准替代数量限制,提升城区车辆通行环保要求,开放电动车城区配送通行权;合理划定城市配送车辆停靠点,参照出租车停靠点的设置办法,合理规划配送车辆专用停车港湾和临时停车位,保障重点时段、路段物流车辆临时停车作业,允许车辆短暂停车(15分钟以内)。在商业网点密集地区,规划设置公共装卸点、货物集散点和货场停靠区,批发市场、生鲜超市中心店分别按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0.8个车位、1.5个车位的标准设置停车位。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全面应用智慧物流

    为了破解“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难题,物流行业要转型发展,升级主体,扶持物流企业迈向高端化。首先,培育面向供应链整合的物流新形态。新时代产业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鼓励无车承运人企业等有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农产品生产、干线运输、城区末端配送等资源,通过物流供应链流程再造,共同规划仓库布局,优化线路,实现集中仓储与共同配送,使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提高实载率,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其次,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物流企业。“专”即引导传统货运企业向专业第三方城市物流配送和农村物流企业转型,开通城市配送专车、农村货运班线等,打造专业化的品牌路线;“精”即推广先进的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重点培育和扶持华威菜多多、华威城市货的、新华旭电动城市配送货车等精品企业;“特”即鼓励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企业针对特定的商业聚集区、生活居住区和农产品聚集区,定制专业的储配一体化实施计划,提供个性化的配送服务;“新”即积极开展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宅配”等创新经营模式。

    福建省还将创新引领,科技驱动,支持智慧物流全面应用。包括搭建互联网平台,鼓励福建省无车承运人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延伸服务链,建设农村物流、城市配送服务模块,整合农业、电商、供销、邮政快递、物流场站、配送等相关信息资源,提供农村物流供需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实现各方信息的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和有效联动,及时高效组织调配各类物流资源。结合农村和城区群体实际,开发相应App应用,提供为货主找车,车主找货的信息服务。

    同时,应用信息科技技术,推动智能仓储、智能交通、智能配送等智能物流发展。支持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提高仓储利用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无线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化运单、温湿度记录系统等先进技术,研究推广物流云服务。

    此外,升级运输装备,鼓励企业购买电动化、厢式化、专业化的末端运输工具。以冷藏运输工具省补资金为推手,大力发展多温层冷藏运输车、蓄冷保温箱、联运冷藏集装箱,促进绿色安全、节能环保技术在低温仓储及运输中的应用,大幅度提升冷藏运输能力,减少“断链”。

分享: